心理医生手记(八)——我不是“熊孩子”

 2021-04-27| 阅读次数:3211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八)——我不是“熊孩子”

采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杨禄禄

案例摘要:认识多动症及其干预方式

 

     8岁的沐沐在别人的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上课时,他在教室里乱跑,钻桌子底下,有时还会发出怪声;平时丢三落四,经常弄丢文具或作业本;无法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老师批评的时候就做鬼脸敷衍;无缘无故碰撞其他小朋友,制造冲突……屡教不改后,其他学生家长联名要求他退学。无奈之下,父母带着他来到了儿童心理门诊。


   “我是一个坏小孩,他们都不要跟我做朋友!”,沐沐第一次倾诉了自己的委屈。


    杨禄禄医生感受到沐沐的不安和委屈,轻声地问:“他们是谁呀?”


   “学校里的同学,小区里的小孩。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叫他们不要跟我玩!”说完,沐沐的眼睛开始红了。他背过脸,用一只手指擦了一下眼泪,随手一甩,顺手抓起了茶几上的回形针,开始摆弄起来,不一会儿又拿起沙发上的靠垫,搭起了“城堡”。


    杨医生敏锐地察觉到,沐沐小动作很多,情绪冲动,影响到了正常社交,并且呈现出低自尊状态,对父母的批评也不以为意,常常“破罐子破摔”。


    杨医生对沐沐进行了韦氏儿童智力测验、IVA-CPT注意力测试、感统测试、SNAP-IV问卷、conners父母量表评估等,结果显示沐沐智力正常,注意力和控制力均低于正常水平,感统严重失调,社交冲突与回避,情绪紧张焦虑,学习问题突出,人格呈现低自尊等。据此,杨医生将沐沐的症状评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精神疾病当中的第一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活动过度、注意力缺陷、易冲动等,继而对情绪、行为、学业、社交、自信心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延续至青春期或成年期(是的,你没有看错,成人也会有多动症),并发展为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以及反社会人格障碍。幼年时期的多动症大多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中枢控制注意和运动的相关区域脑功能低下,进而不受控制的表现。通俗而言,沐沐的多动症可以看作是身体“生病了”的一种外现形式。


    针对沐沐的具体症状,杨医生先辅以药物治疗,改变沐沐大脑的兴奋度,有效控制注意力,为沐沐的心理干预争取更多的时间和信心。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杨医生引入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沙盘游戏治疗。沐沐必须学习遵守沙盘游戏的规则,才能拿到中意的玩具。有了玩具这管“强心剂”,仅仅一两次诊视后,沐沐就牢牢记住了规则,并努力遵守,并逐渐习得遵守家庭以外的规则,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游戏也为沐沐提供了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无论沐沐表现如何,杨医生都表现出尊重与接纳,不断挖掘闪光点,不评判错误行为,帮助他重新建立自尊感,促使他为维护自尊而表现良好行为。


    为了帮助沐沐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杨医生对他进行了注意力、行为、情绪自我管理团体训练,通过有规则的个人表达游戏、团队合作游戏、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提高沐沐的社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同时针对感觉统合测试报告,有规律地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提高他的协调性和专注力。


    在家庭宣教方面,杨医生建议父母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沐沐并不是单纯的调皮捣蛋,一味地指责与批评并不能起效。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暗示与鼓励、良好的亲子关系更能帮助到沐沐。父母还需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尽可能让老师了解孩子的问题,以争取更多的力量帮助沐沐适应学校和社会。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父母需要去学习和了解多动症孩子的各种知识和良性互动的方式,提高自身面对孩子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并且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经过近一年的综合干预,沐沐的自尊心明显增强,并会为维护自尊而有选择性地适度表现和表达。在学校,能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还交了几个好朋友,一切都在回到正轨的路上。


    近年来,因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到学习和学校适应问题而来心理科门诊就诊的孩子数量在逐年攀升。许多家长都存在误区,将多动症简单地归纳为“太调皮了”,心存侥幸,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而忽视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杨医生呼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都不应该被草率地排斥、边缘化。家长们应对多动症提高重视,早诊断、早干预,帮助孩子恢复自尊和上进心,调动孩子的情绪行为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撕下“熊孩子”的标签。

CopyRight © 2024 常州市德安医院(常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