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十八)——谁也不是完美的妈妈
采访时间:2021年4月22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孔亚萍
案例摘要:关注产后抑郁
试想一下,如果你做完一次开腹手术,拖着没有痊愈的身体,下病床不到一周,马上投入到一份需要24小时待命,且完全没有经验的工作里;稍微没做好,就会遭受所有人的指责,而且这份工作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与前途。你会不会感到崩溃?
年初,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啼声,小梅正式升级为一位母亲。
初为人母的小梅骄傲而欣喜,但也让这位新手妈妈手忙脚乱。月子里,因为奶水少,宝宝常啼哭不止,婆婆常抱着孩子轻声哄“我们宝宝可怜啊,妈妈没奶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类似的话语一次次化作刀子狠狠地插进小梅心中,她开始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进而变得食欲不振,睡眠不佳,有时还会莫名地流眼泪。
四个月过去了,孩子一天天长大,小梅却开心不起来,眼看产假就要结束,即将面临与孩子的分离,小梅内心十分焦虑不安。一周前,婆婆与妈妈因育儿方式不同发生了冲突,小梅对妈妈非常愧疚,认为自己很没用,让妈妈在婆家受了气。小梅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每次站在阳台上,她就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跳下去,结束自己。在无数次的挣扎后,小梅终于还是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
穿着一身睡衣,趿拉着一双拖鞋,披头散发,双眼疲惫,脸色苍白,面容憔悴。小梅就是以这样的形象第一次踏入了孔亚萍医生的心理咨询室。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下,小梅谈起了婚后的生活。丈夫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小家庭。婚后两年,小夫妻俩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但一提起生孩子时的场景,小梅就变得无比愤懑、痛苦与焦虑。临产前,小梅被阵痛折磨得痛不欲生,可一旁陪伴的丈夫竟然在深夜呼呼大睡,小梅只能自己默默忍耐,那一刻没有任何人给予她任何的支持。翌日,婆婆来到病房,却对一旁的丈夫说“儿子,你辛苦了”。小梅觉得万分不可思议,婆婆居然丝毫不在意真正遭受痛苦的自己,还暗讽自己奶水少,委屈了孩子。
孩子出生后,丈夫仍忙于应酬,每个深夜,小梅都要几次起来给孩子喂奶,可丈夫却在一旁熟睡,从未给予帮助。面对小梅的抱怨,丈夫总是不屑一顾,时常让小梅多忍让,甚至还会觉得小梅矫情,吃不了苦。渐渐地,在这个小家庭里,小梅感到非常无助。
根据小梅的症状,孔医生诊断产后抑郁。也许有人会问“这怎么可能?生孩子是件欢欣、喜悦的事情,怎么就抑郁了呢?”“这是不是太矫情了?”其实不然。产后抑郁是产褥期最常见的情绪异常,由于分娩后,激素水平、社会角色以及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造成女性身体、情绪、心理发生的一系列不适体验。所以,产后抑郁由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而成,并非是一个人心理脆弱的表现。孔医生从疾病科普的角度帮助小梅科学认识产后抑郁,减轻病耻感;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技术下,小梅内心的委屈、无助、愤怒的情绪感受逐渐被看到,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启发她看到负面情绪受到不合理认知的影响。比如小梅认为自己不是个合格的妈妈,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孔医生会采用正反依据法、借力法,帮助她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负面情绪;引导小梅制定开心活动计划,鼓励她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积极参与运动来增强正面情绪。
据统计,产后抑郁发生的概率在15%-30%,也就是每5个产妇中可能有1个会患产后抑郁,这一数字真的令人触目惊心。但比产后抑郁更可怕的是家人漠视的态度。家人的支持对妈妈的心理建设至关重要。只要做好恰当的预防,大多数新手妈妈可以平稳度过这段时期。
首选,分娩前,准妈妈可以和家人接受妊娠、分娩、哺乳和育婴知识的培训。一方面通过了解分娩可能发生的生理和情绪变化,可以减轻孕妇对妊娠、分娩、养育婴儿的焦虑、紧张的心理;另一方面能纠正家人错误的孕育观念,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分娩后,产妇认识到生理、社会角色的变化,可以尽快适应母亲角色的转换,比如多接触宝宝,及时哺乳,平衡激素水平;尽可能让家人帮忙照顾宝宝,缓解照顾孩子的疲乏,此外家属应积极创造安静、舒适的家庭氛围,尊重新手妈妈的育儿理念,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新手妈妈感受温暖,减轻无助、慌乱的感受;应密切关注妈妈的情绪,如发现抑郁表现,积极寻求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医疗机构的帮助。
新的生命代表新的希望,新的未来,愿天下妈妈在育儿路上,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忧不惧,收获幸福,远离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