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四十四)——当女心理师遇上《女心理师》
采访时间:2021年11月24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高婷叶
案例摘要:走近心理咨询师
清晨的学校门口,送孩子的家长络绎不绝,叽叽喳喳的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男孩的高声呼笑:“你看她尿裤子了!她都这么大了还尿裤子!”一位母亲因为多次生育漏尿,在众人放肆的嬉笑声和异样的眼光中,窘迫地赶紧用包挡住自己,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搬上屏幕的现实案例
热播剧《女心理师》中的这一幕,透屏而出的局促狼狈让屏幕前的无数宝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产后抑郁。《女心理师》中还汇集了很多社会敏感话题和典型案例:因父母感情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多次陷于自杀行为的问题少女;从小在母亲哭穷中长大,极度努力仍无法填补内心安全感的职场女强人;二胎家庭中,感觉被弟弟分走很多爱而失落,对弟弟又爱又恨,开始否定自我的小姐姐;因失去妻子和大儿子而对小儿子过度担心,整天如坐针毡的惊恐症患者;遭遇校园暴力,导致长大后成为了冒着大雨也要给同事买咖啡、替喝酒的同事加班完成工作、理发店被推销办卡也无法开口拒绝的讨好型人格;被母亲以爱之名牢牢控制,压抑到失去自我、窒息到不惜自我毁灭的贪食症患者;经常梦到弟弟落水,看到水就心跳加速身体不适、听到弟弟名字就异常焦虑、哭泣不止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读心术?玄学法力?
电视剧中采用了情景还原的方式,咨询过程充满故事性,让其他人也能设身处地地与来访者产生共情。而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大多都是心理师与来访者坐着谈话,当事人内心的跌宕起伏、惊涛骇浪,外人并无法知晓。那么,为什么很多来访者会觉得,和心理师聊天的时候,似乎对方有读心术,真的能看透我一样呢?
“这不是读心术,也不是靠什么玄学法力,都是依靠大量的学习实践经验,”高医生笑着补充说,“其实不论是哪个心理学理论和流派,都要基于大量的理论学习、临床实践、案例分析、体验督导,都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咨询过程中,心理师所做的任何判断都不是凭空想象、胡编乱造的,而是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互动,运用心理学方法,从各个角度观察、搜集信息,整理素材,大胆假设,并且会和来访者进行核实讨论。比如来访者的预约方式、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开场方式、语音语速语调,以及讲述方式、动作手势等,都是来访者传达的信息。常人往往会忽略的这些信息,而训练有素的心理师则能够捕捉到来访者一举一动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女心理师》中也呈现了一些心理咨询方法和辅助工具,再现了心理师的工作日常。如询问对方自杀风险的评估,通过量化的方式勾起对方的理性思维,然后让来电人员来到更为安全的场地,属于危机干预中的“短期焦点解决”方法,稳定情绪,回到当下,保障来电者生命安全;用格盘中不同颜色的小人来解释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的印象,用小人之间的距离来外化人际关系,以此引导来访者和自己内心对话;还有房屋树人测试,OH卡牌、意象对话、认知行为治疗等等。
看似简单寻常的“聊天”背后,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严格的设置和严谨的学习。“比如我们的咨询室面积应该在10到12平米,太大没有安全感,太小又让人压抑。咨询室的沙发成90度摆放,比起看得见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心理师的专业。专业不仅体现在高超的技术水平,更体现在对伦理的坚守。”高医生解释道。
逆天改命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医生知道心理师不是神,更没有逆天改命的能力。而来访者在与心理师一起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却有可能理解自己,调整自己,打破强迫性重复,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每个人或许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自己似乎总是在体验着一些强迫的重复的痛苦经历,比如有的人总是遇到“渣男”,重复爱上不适合自己的人;有的人总是无法处理好和权威角色的关系,如父亲、老师、上司;有的人执着于重复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高医生笑着说,“心理师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会和来访者一起探索并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尝试更多行为的可能性,通过调整这种僵化的行为模式来打破恶行循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改变命运吧。”
或许某些痛苦的经历之所以会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一直在等待着有一天能被人读懂。当潜意识被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命运随之被改写。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帮助,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
正如《女心理师》的原作者毕淑敏说的那样: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