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七十八)——鼓励式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阿伦森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采访时间:2022年9月5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周洁
案例摘要:阿伦森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你是否感到好奇,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坏人很宽容,而对好人很苛刻?为什么确定恋爱关系后会觉得对方越来越不爱自己?为什么工作中听到赞扬会心情舒畅、充满干劲,而受到指责却总想反驳、忿忿不平?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对喜欢自己的人产生好感,而对否定自己的人感到讨厌?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陷入了“阿伦森效应”。
什么是“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为了验证该理论,阿伦森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志愿者分为了A、B、C、D四组,临时负责人将按照提前设定向阿伦森汇报这4组的表现,并确保志愿者们可以“偷听”到汇报内容,最后统计每组志愿者对该负责人的喜爱程度,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 汇报设定 | 对负责人的喜爱程度 |
A | 每次都给予正面评价 | 6.42 |
B | 每次都给予负面评价 | 2.52 |
C | 先提出负面评价,逐渐转为正面评价 | 7.67 |
D | 先提出正面评价,逐渐转为负面评价 | 0.87 |
阿伦森实验论证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原则: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更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最喜欢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最厌恶原先肯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而究其根本其实是人类自我意识中对负面情绪的本能厌恶。
“阿伦森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运用
与阿伦森的实验相对应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容易出现以下三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A:全盘否定式教育
信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否定和打击孩子,希望他们能再接再厉,越挫越勇,而这种全盘否定式的教育方式却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会质疑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只有学习成绩好爸爸妈妈才会爱自己;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甚至自卑,因为长期的负面评价让他无法获得自我认同;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很难获得安全感,容易发展成讨好型人格;内心本就敏感脆弱的孩子很容易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心理发展停滞,成为一生的创伤。
B:一味赞同式教育
与全盘否定式的教育方式相反,害怕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父母,又踩进了一味赞同孩子的大坑。鼓励式教育会让孩子获得自信,但如果一味赞同,却会让孩子过度追求优越感,导致自我认知虚高,变得骄傲而盲目自信;无形中被拔高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需求,远远超过了当下年龄段的需求层次,导致孩子越来越难被满足;同时,一味赞同会让孩子失去应对挫折的机会,心理韧性得不到磨砺,习惯外归因,导致自我认识越发偏离。
C:先肯定后否定式教育
根据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有多个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所以即使父母在否定之前先给予了肯定,但孩子依然对否定的内容更为印象深刻。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表扬是对行为的强化,表扬的减少或否定的出现,很容易也会导致行为的消退;而父母先肯定后否定的转变,会让孩子怀疑表扬是否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而非出自真心,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信任危机。
“阿伦森效应”的正确打开方式
1.善用表扬与肯定:孩子需要表扬,如何表扬才是关键,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表扬与肯定并不是为了控制与打压,而应该基于事实,从客观出发,转换角度,关注细节,只有发自内心的表扬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并学会反思。
2.及时性:同样是由于“近因效应”,最近的刺激对人的影响更大,表扬与批评也具有最佳时效。当孩子表现优异或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需要在当下及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表明态度,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以强化好的行为或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3.一致性:阿伦森的实验结果显示,先肯定后否定的评价设定最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落差和挫折感。因此,父母之间要充分协商,保持意见统一、做法一致;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以贯之,不要反复变化,让孩子心生落差。
4.真诚:套路或技巧或许可以暂时帮我们达到目的,但唯有真诚才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很敏感,真心实意的表扬还是别有用心的操控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需要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5.保护好奇心:培根曾经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认识这个世界,并源源不断地获得认知回馈和情感奖励,使内心需求得到满足。“阿伦森效应”本质上仍然属于对人际关系规则的运用,是一种外部作用,而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建立起自我内部驱动力的良好循环。
人生不是一场由听众点播的音乐会,而是自由歌唱,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唱出他们认为最快乐的歌曲。巧妙运用“阿伦森效应”,激发孩子真正的内外动力,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尽情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