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八十)——“羊了个羊”为何让人如此上头
采访时间:2022年9月20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李玉凡
案例摘要:了解游戏上瘾背后的心理机制
小游戏“羊了个羊”如9月里的一声惊雷,炸出了一大批“倔了个驴”。“倔驴”们对它既爱又恨却欲罢不能,吃饭、排队、上厕所,贡献出了所有的碎片化时间。然而即使踩过很多坑,看过很多攻略,还是黑着眼眶熬着夜,坚守在第二关受虐。这个类似消消乐的简单小游戏,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让人上瘾的小心机?
让人快乐的反馈机制
很多人类活动,比如学习知识、参加考试、从事工作,其实本身也像是游戏,都需要我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练习,去提升,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获得某种能力或掌握某种技能。但学习总是让人苦不堪言,而游戏却让我们沉浸其中,这与其让人快乐的反馈机制密切相关。
游戏中存在一个终极目标,但是开发者会通过细化拆分,把终极目标变成一个个容易上手、阶梯上升的“粉末任务”,推动玩家不断去完成,也就是“升级打怪”。每一次点击都能获得及时反馈,每一次消除都能得到奖赏,及时的奖赏机制会让玩家不断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并释放即将成功的信号,一遍遍地固化玩家的行为模式。而随机出现的卡牌充满未知,会触发人类最本能的渴望,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使玩家沉迷上瘾,欲罢不能。
控制幻觉
每当感觉快输的时候,又仿佛出现了翻盘的机会,这会给人造成一种“控制幻觉”。“控制幻觉”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提出,他指出很多时候,人对自己成功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其客观可能性,这种不合理的期望就是控制幻觉在作祟。控制幻觉常出现在一些博彩情境中,如成瘾的博彩者总是表现出更多的控制幻觉,他们倾向于将自己博彩的行为与赢钱的结果相联系,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水平,获得更多赢钱的机会,而枉顾博彩本身的随机性。
同样的,在“羊了个羊”的游戏中,只要看广告便能获得一次移除、洗牌、悔牌、复活的机会,加上翻牌的随机性,都会让玩家体验到“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只差一点”“再来一次”的希望,将想过关的意图与成功过关的结果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虚假的掌控感,在随机的游戏中寻找确定,重蹈覆辙。
幸存者偏差
在玩家终于自觉无望准备放弃的时候,猛然看到“该游戏通关率为0.1%”“智商180以上的人才能通关”等介绍,诱惑混杂着挑衅,谁说自己不能是那0.1%的聪明蛋呢?玩家们瞬间感觉自己又行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幸存者偏差”,也叫“幸存者谬误”,反驳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即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结果,而忽略关键信息。通俗地说就是只看到一部分幸存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幸存者只是极个别的数据。比如有人投入到一个自己艳羡的行业中,以为可以挣大钱,却亏得一塌糊涂,是因为他只看到了成功案例,而忽视了大部分人都是亏钱离场的情况。“羊了个羊”正是抓住了玩家“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让玩家看到与日俱增的通关人数,重燃过关热情。
为了羊群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蔡格尼克效应”指出,人总是会对未完成的事情念念不忘。也就是说,未尽之事导致的紧张,会反过来激励我们去完成任务。不同于其他循序渐进的过关游戏,“羊了个羊”在第二关便直接开启了地狱模式,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玩家脸色一沉,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越不让过越想过,于是在“蔡格尼克效应”与逆反心理的作用下,玩家们正襟危坐,挑灯夜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鸡贼的“羊了个羊”把个人单机小游戏直接升华成了“属地荣誉保卫战”,只要过关便可以为自己所在的省市增加一头羊,并实时公布省市排名,激起了玩家的胜负欲。曾经“为了部落”,如今“为了羊群”,事关省市荣誉,自然是义不容辞,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们也因此获得了强烈的信念感与归属感,支撑他们继续玩下去。
研究证明玩游戏具有提高智力、避免阿尔兹海默症等益处,健康合理地进行游戏,是我们取悦自己的方式之一。玩游戏可以是为了放松,为了娱乐,或者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但绝不是为了沉溺其中而任其摆布。抵御诱惑的前提是了解诱惑,当我们了解游戏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体悟到如何避免它的操控,或许才能在游戏中获得真正的掌控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