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八十三)——“双十一”钱包守护计划:真正享受购物

 2022-10-31| 阅读次数:3250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八十三)——“双十一”钱包守护计划:真正享受购物

采访时间:2022年1024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刘佳鸣

案例摘要:了解购物行为的产生机制及线上购物的心理战术,树立合理消费观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即将来临,各大电商平台无不摩拳擦掌,绞尽脑汁,从满减优惠、购物津贴到红包游戏、预售折扣,将花式营销与心理战术玩得出神入化。面对如此套路与诱惑,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往往难以抵挡。“辛苦打工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顿操作猛如虎,钱包只剩两块五”,冲动的消费让本就不饱满的钱包更加干瘪,如何才能看清购物行为的产生机制与线上购物的心理战术,守护好我们的钱包呢?

消费者黑箱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形成S(刺激)R(反应)联结需要关注外部条件与过程,购买行为的形成同样包含了“刺激→消费者黑箱→反应”。刺激主要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征,包括:价格、质量、品牌、性能、用户口碑等;以及围绕产品的相关服务,包括:客服态度、服务体验、物流配送等。而刺激能否形成购买反应,则在于消费者黑箱的运作结果。

消费者黑箱又称购买者黑箱,是指消费者在受到外部刺激后所进入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它对消费者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不透明的,故称之为消费者黑箱。买与不买看似只是消费者的一念之差,但一念中却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不仅涉及到消费者本身的特征,如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角色地位等,还与信息的收集与评估等决策过程紧密相关,比如身处汉服圈的消费者更容易购买汉服或周边;有过愉快购物体验的消费者复购率会明显提升;当消费者看到他人留下的中差评时,对于本来疯狂心动的商品,也可能瞬间失去购买欲望。

线上购物的心理战术

实体店的商家常常感叹门可罗雀,各个快递站点的包裹却总是堆积如山,同样是“刺激→消费者黑箱→反应”,线上购物到底赢在了哪里?

1.满足个性化需求:不同于线下客户的陌生与随机,在大数据的加持下,线上商城已将客户与商品进行了筛选配对。线上商城会根据每个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推送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基本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精准拿捏客户喜好,提升购买率。

2.获得主动感:线上购物时,消费者可以主动搜索并选择信息,不用进行空间变换便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货比三家的需求,方便快捷。同时也可以与卖家进行双向沟通,而不是只被动接受线下店员类似广告模板式的单向沟通。

3.缓解心理压力:不同于线下购物时一般需要当下作出决定,线上设置的购物车给了消费者一定的心理缓冲,不容易情绪化消费,直播购物除外,直播购物渲染的氛围和话术更容易让人情绪化。同时,成熟的退换货操作也给消费者吃了一粒定心丸,可以放心购买。

4.获得安全感: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没有明码标价的实体店是绝对禁地,他们生怕因价格不明或少还了价而买到高价商品,因为比起收获他们更厌恶损失。而线上商品价格的透明化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感。

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明白购物行为的产生机制,也看穿了商家的营销套路,却依然克制不住购物的冲动。这可能是因为从众心理,看到大家都买自己也要买;或者是在消极的情绪下,希望通过获得物品的方式获得掌控感和力量感;也可能是因为满足的无法消退而一直产生购物冲动。不管是那种情况,此时的购物行为已经超越了物品本身,变成了感性消费。

感性消费是指基于消费者个人情绪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它以个人喜好作为购买标准,更在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现代生活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越来越倾向于考虑商品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更加重视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这种“感性消费”与原来人们所遵循的单纯从经济性出发的“理性消费”截然不同,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取悦自己重要,还是理性消费重要。

购物本是源于需求,但网络购物除了满足实际需求外,也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在源源不断的降价广告和即将售罄的饥饿营销下,造成我们过度消费。当我们了解到购物,尤其是网络购物的产生机制,看到自己在购物行为中的真实需求,接纳自我的不完整,减少因冲动消费带来的内疚感等负面情绪,调节自己的信念及行为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稳固我们的安全边界,才能真正享受到购物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CopyRight © 2024 常州市德安医院(常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