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八十五)——电信诈骗中的心理陷阱
采访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陈珊
案例摘要:了解诈骗中的心理陷阱及受骗后的心理重建
临近年底,各路骗子摩拳擦掌,准备冲业绩。科技与通讯的发展,也为电信诈骗提供了便利,如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第三方支付平台诈骗等等,花样众多,层层套路。骗子看似三言两语却能连连得手,受骗者总是后知后觉只能追悔莫及。为何看过很多案例、听过很多道理,还是前赴后继替骗子充了业绩?
每一个成功的电信诈骗,都离不开严谨的剧本、精湛的演技以及不易察觉的心理陷阱,让受骗者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直至被骗子榨干最后价值。
应激状态
“这里是XX医院,你爸爸出车祸了,急需手术费!快!”正打算出门的小青接到电话,顿时如遭雷击,一边哭嚎一边手忙脚乱地给对方账号转账,生怕延误治疗。转完账后才想起给爸爸打电话,却为时已晚。
当接到事关亲人生命安全的电话时,相信很多人都会呆若木鸡,大脑一片空白。从心理学上讲,人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更能作出理智的决定;而当人遭受强烈刺激,尤其是处在紧张、害怕这种极端情绪中时,肾上腺会大量分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往往会丧失理智和思考能力,防范心极易崩塌,容易被骗子牵着鼻子走,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应激状态”。除非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警察、军人或心理医生等人员,否则很难在这种状态下保持清醒。
晕轮效应
被骗后的小青情绪低落,便发信息向男友寻求安慰。一个星期前,小青在网上认识了自称“国际维和部队特警”的男友,他长相帅气,身价不菲,正直善良,对小青情有独钟。在“特警”男友的安抚下,小青忘了被骗的不愉快,转而憧憬起两人美好的未来。
晕轮效应是指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了好的或者坏的印象之后,他就倾向于用这点来推测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差,就如我们总是沉浸在美丽的月色中,而忽略了月球表面丑陋的陨石坑。骗子冒充“国际维和部队特警”“重金求子的富婆”“中东土豪”“投资精英”“美国大兵”甚至是当红明星,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仅凭几张战场、高端场所打卡照片,借助角色本身的光环获得好印象。受害者往往会因为角色光环而意乱情迷,脑补出一个完美形象,而忽略了对对方其他方面的考察。
拆屋效应&登门槛效应
在男友“特警”的正义滤镜与嘘寒问暖的温柔攻势下,小青早已沦陷。为了让小青也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男友还贴心地透露自己的资源,教她网络投资。小青对稳赚不赔的交易半信半疑,男友便提出让小青先看再玩。看着男友账面上不断攀升的数字,小青心动了,最终开设了自己的账号,越投越大。
近几年对网络诈骗的普及与教育,让很多人对“杀猪盘”一类诈骗已经有了些许了解及防范心理,为了打消疑虑,骗子通常会使用拆屋效应与登门槛效应。拆屋效应是指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而对方拒绝大要求后往往会执行小要求。如在骗子引诱受骗者操作线上投资后,受骗者表现出犹豫,骗子就会提出先观望、帮他人打理等小要求,打消其疑虑。再利用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得寸进尺,一步步增加要求,让受骗者越投越多,越玩越大。
沉没成本效应
成功提现后的小青异常兴奋,奈何自己本金太少,于是她鬼使神差地听从男友建议,从网贷平台上操作贷款,再转入投资平台。账面数字越滚越大,提现却总出问题。为了把投入的钱都提出来,小青只能一次次地按照系统要求转账,直到再也借不出钱。男友消失,身无分文,负债累累,小青傻眼了。
沉没成本认为,如果我们已经对一件事投入了时间、精力或金钱,那么无论之后的成本是否超过了预期的收益,我们很有可能仍然会违背自己的理性判断而继续下去。如很多诈骗刷单的受害者,在已经意识到可能被骗的情况下,依然不受控制般跟随骗子的指示继续刷下去。沉没成本是对我们内心深处自尊与恐惧的考验,我们害怕被证明自己的错误,不愿否定过去的选择,“损失厌恶”的我们倾向于不停加码,去弥补过去的损失。停止意味着损失了全部投入,而继续刷单还有拿回来的机会,结果只能是越陷越深,直到钱财耗尽。
被骗确实是一场灾难,多年辛苦积蓄遭受损失,善良也被无情利用与辜负。因此很多人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后,会陷入无比沉重的自责与懊悔情绪之中,一蹶不振,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的信任。骗术建立在人性的弱点之上,往往难以抵御,错的是骗子而非受骗者。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勇敢面对,痛定思痛,直面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如果任由负面情绪吞噬意志力、消磨精气神,只会让受骗成本不断增加。及时转移注意力,或找人倾诉,或寄情山水,或全情投入工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间并不能冲淡一切,只有当我们勇敢踏出第一步,才是灾后重建的真正开始。
PS:下载“反诈APP”!“反诈APP”!“反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