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103)——车展上的冰淇淋:解读双标怪相
采访时间:2023年4月27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杨禄禄
案例摘要:了解双标的心理机制及如何与双标型人格相处
2023年上海车展顺利落下帷幕,而一盒冰淇淋引发的舆论热潮仍未结束。某豪车展台,两名工作人员疑似差别对待参展人员,对国人表示冰淇淋已发完之后,又满脸堆笑地为外国友人提供了免费冰淇淋,并贴心示范如何打开。行为的双标与态度的反差引起众多网友的不满与愤怒。而我们不禁思考,从心理学上看,为什么人们对双标如此敏感却又无法停止双标?
随处可见的双标
双标(双重标准)是指对同一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或者是对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一般表现为对别人要求高而对自己要求低,或是对陌生的人要求高但却对亲近的人要求低,比如“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生活中双标的行为随处可见,如父母不允许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但自己却抱着手机刷个不停;领导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要求员工遵守,但自己却常常游走于制度之外;丈夫要求妻子当个贤妻良母,而自己却不愿尽丈夫的责任与义务等等。如此双标之下,隐藏着大量的矛盾与冲突,随时可能引起关系的紧张与恶化。趋利避害是双标的本质,如当老板时嫌弃客人挑三拣四,自己去买东西时又痛恨老板赚黑心钱,“我希望别人这么做,因为对我有利”“我不想这么做,因为这对我无益甚至有害”,可以说双标其实并不违背人类的本性,而一段和谐的关系或一个有序的社会,则需要我们用道德去压制自己的本性。
分裂与整合的摇摆
从心理层面上看,双标可能与“分裂”的心理机制有关,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来解释,就是“本我”和“超我”产生了严重分离。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追求个人利益;超我隶属道德良心层面,追求自我形象。大脑中的理想自我被自欺欺人地误认为是真正的自己,同时也成了自我评判外界的标准,但不被本性控制的行为却总让人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而言行一致的时候也只是因为本性被刻意压制,然后模仿出了大脑中的理想形象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双标心理,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孩子的内心都是分裂的,所以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如果环境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养分,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分裂的两个部分慢慢整合,从而可以接受一个人存在多个方面,也容忍自己和别人的缺点和局限,人际交往中也更能接纳差异与无常。然而,即使心理发展顺利,也有可能因为情境的变化而重回分裂的心理状态,如果带有反思功能,则可以再从分裂的状态整合成完整的状态。比如夫妻吵架时,有的夫妻越吵关系越糟糕,一直处在分裂的状态;而有的夫妻吵完后会进行反思,关系得以修复并能加深彼此了解。分裂与整合状态不断摇摆循环,从而让心理结构获得不断更新。
你的身边有“双标狗”吗?
虽然人人都可能双标,但人们凭借道德与反思也在不断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双标得尤为明显,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当成公众利益,把自己的好恶当成公序良俗,种种言行举止导致周围人很难与之相处,于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双标狗”。双标型人格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自己都是对的,别人说啥都不行;
总是把关系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
喜欢说教别人,却无法约束自己;
利益归于自己,而责任归于别人;
别人就应该付出,自己享受回报。
或许他们并无恶意,但行为处事却让人却倍感不爽,日常生活中,如果被人双标对待了,我们可以怎么做?
1.反正改变不了,不如敬而远之
双标型人格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擅长甩锅和推卸责任,对他人的抗议和建议不以为然,不为所动,和这样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心情,还会消耗情绪。因此,放弃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除了无法避免的交往以外,我们有必要尽量减少和他们的接触,减少精神与情绪消耗,维护自己内心的平静。
2.冷静下来,就事论事
当我们遭遇双标时,强烈的愤怒和委屈常常会吞噬人们的客观理智,行为举止偏向极端,自己原本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此时需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明白双方的矛盾其实来自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不要因为对方的双标而影响自己对事件的处理,正视矛盾并想办法化解矛盾,避免冲动之下造成矛盾升级。
或许没有人可以做到用统一的标准严格对待所有人,但人们可以努力做到的是把握好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即群己权界,不去冒犯他人。双标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使用双标的手段去侵犯他人利益,满足一己私欲。当我们希望别人不要双标的时候,首先应该克服的是自己的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