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106)——我受够了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采访时间:2023年5月23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朱海霞
案例摘要:摆脱情绪可以被消灭的认知误区及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存
有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每天上班都是坐着,还是感觉这么累?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给出了她的答案: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
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起初只是针对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方式来管理情绪的特殊行业,比如:
空姐需要时刻保持优雅的微笑为乘客提供热情的服务;
医生和护士需要时刻保持冷静来应对状况各异的患者;
幼儿园老师需要耐心亲切地关心每一个小朋友……
而Hochschild在后续的《组织中的情绪》中扩大了情绪劳动的范围:“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比如:在面对不甚了解但喜欢指手画脚的客户时,乙方需要付出“虚心受教、不厌其烦”的情绪劳动;遇到狐假虎威且拿腔作调的同事时,为了推进工作则需要付出“商业吹捧、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因此,工资也被很多压抑苦闷的打工人调侃为“精神损失费”。
情绪劳动不仅存在于盘根错节的职场环境中,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可能存在情绪劳动,比如情侣闹矛盾后要隐忍自己的情绪哄对方开心;给孩子辅导作业时要强压怒火耐心教导等等。不管内心如何疲惫不堪、愤怒厌倦或是委屈伤心,我们似乎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扮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但这真的合理吗?
被误解的“情绪稳定”
被压抑的情绪总在等待时机进行反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希望负面情绪不要产生,如当众演讲时,我们希望可以不紧张;失恋分手时,我们也希望可以消除悲伤。然而,情绪不为人的意识所控制,它是经过长期演化,刻在我们DNA里的一个价值取向度量器,帮助我们趋利避害,更好地处理周围信息与行为的关系:紧张会催生更充足的准备,悲伤可以激发下一次的珍惜,愤怒提示我们正在受到攻击,恐惧让我们远离危险。头脑会撒谎,你的情绪不会撒谎,你讨厌什么、喜欢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藏在你的情绪里。情绪就像信使一样,可以传达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消灭了情绪,我们获得的不是内心的平静,而是一潭死水般的麻木。
前几日,“女生因吃面而情绪奔溃”的事件引发大量讨论,“情绪稳定”的男友自顾自地讲着道理,看着女生越吵越气直至崩溃痛哭,表面上看男友表现出了成年人的冷静理性,但羞辱他人的情绪或强行剥夺他人的情绪起伏,何尝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冷漠与霸凌?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表面的强壮镇定,不是冷暴力下的独自淡然,不是一脸平静地发起隐形攻击,而是能识别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内心达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与自洽。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去识别和接纳他人的情绪,并允许对方表达,而不是刻意展示自己的“情绪稳定”,以此来拒绝、羞辱、打压对方的情绪。
请允许“情绪自由”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提到情绪问题时,多次强调应该与情绪共存,而非压抑、消灭情绪。要实现与情绪友好共存,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管理情绪:
1、寻找引发情绪的刺激源。从本质上来说,情绪是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产物,因为刺激的产生而产生,也因刺激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情绪管理其实不是管理情绪,而是管理引起情绪的刺激。刺激分为内部刺激(如自身的行为、想法等)和外部刺激(如所处的环境、事件等),察觉到有情绪产生时,我们需要分辨是什么在刺激和引发情绪,继而通过控制刺激源来管理情绪。
2、警惕身边的“假性情绪稳定”。与吃面崩溃的女生一样,有时候,身边的“假性情绪稳定”者才是造成我们情绪失控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总是情绪失控,而对方总是“情绪稳定”,这种持续的失衡就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跳出关系,重新审视双方的相处模式。我们可以向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医生倾诉,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者观察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是否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3、请允许“情绪自由”。无论对方是否忽视、打压、羞辱我们的情绪,我们都要对自己当下的情绪抱有“无条件的接纳”。喜悦、悲伤、激动、焦虑,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自然且合理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情绪疏导出来,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华仔的歌中唱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喜乐随心,爱恨随意,“日常发疯”又有何不可?或许我们应当庆幸多样的情绪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痛快去悲伤,痛快去感动,不要再强撑着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拥抱“情绪自由”,畅快地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