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115)出丑效应:让“显眼包”更受欢迎
采访时间:2023年8月8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陈珊
案例摘要:了解“出丑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运用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课堂内外无可挑剔,却总是少有朋友;他待人接物滴水不漏,工作生活完美无瑕,却似乎并不讨人喜欢。而唱歌跑调的学霸,演讲嘴瓢的领导,偶尔忘词的歌手,却在不经意间虏获了你的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测试对象观看,让他们选出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人。
第一段:受访对象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整个受访过程他都表现得自然得体,谈吐不俗,自信大方,无懈可击。
第二段:受访对象依然非常优秀,但是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紧张和羞涩,还不小心碰倒了桌子上的咖啡杯。
第三段:受访对象是个非常普通的人,虽然不紧张,但谈吐表现也没有任何亮点。
第四段:受访对象也是普通人士,采访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并且和第二段录像中一样,他也不小心弄倒了咖啡杯。
最终结果显示,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意料之中地成为最不受喜欢的人,而最受欢迎的却是第二段中打翻咖啡杯的成功人士,他赢得了95%测试者的喜爱。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无缺点者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是优秀而带有小缺点的人,这种小小的失误或瑕疵反而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出丑效应”,也叫“犯错效应”。
我们总在追求完美,而“出丑效应”却验证了不完美的人才更受欢迎,心理学上对此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优秀而近乎完美的人通常给人一种不真实的、难以接近的、高不可攀的、“非人类”的感觉。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太过完美的形象反而脱离了现实,让人无法真正的接纳和喜欢。人们追求完美,同时也惧怕完美,偶尔的“出丑”或人性暴露则会让优秀者更有“人味儿”,更“接地气”,起到拉近人际距离的作用。
另一种解释认为,虽然人们通常会喜欢有才能的人,但如果对方的能力过强,表现过于完美,则会让对方感到卑微、无能和价值受损,从而激发出人的自我价值保护机制,能力就变成了让人敬而远之的压力。而一个会犯错、会“出丑”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对方的自尊,因此可以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那么,“出丑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么用呢?
1、偶尔“出丑”,形成反差: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厌烦了“一本正经”“装模作样”式的完美人设,投向了“显眼包”的怀抱。在春晚舞台上兴奋到上蹿下跳的明星,像极了第一次进城四处乱窜的我们;自曝糗事的作家原来也那么可爱,颠覆了大众眼中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笨蛋美女”“沙雕帅哥”,颇具反差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看到了对方除外貌以外,更为生动鲜活、率真可爱的形象,让人更愿意接近。因此,生活中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完美”,偶尔“自黑”,不怕“出丑”,或许能获得更多喜爱。
2、主动“出丑”,吸引眼球:“出丑效应”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在营销领域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少量温和的负面信息,实际上可以强化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正面印象,也就是所谓的“瑕不掩瑜”。适度地、有技巧地透露产品的某些缺陷,反而有可能赢得顾客的深度信任。尤其在现场推销中,很多业务员都会适当地透露产品的缺陷来争取客户信任,从而让其相信关于产品的优点也是真的,比如房产中介会说“这套房北阳台有些小,但性价比绝无仅有”,阳台小的缺点被淡化,性价比的优点被强化,可以有效提高产品成交率。
3、巧妙“出丑”,满足挑刺欲:人们的潜意识中,总是喜欢纠正错误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挑刺欲和优越感,比如我们在看一部电视剧时,经常会寻找穿帮镜头,这种无伤大雅的“出丑”不仅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能制造各种话题热度,无形中给电视剧做了宣传。星巴克就十分擅长利用人们的挑刺欲,店员有时会故意在咖啡杯上拼错名字,比如把“Susie”写成“Roozee”,很多顾客发现这些小错误时,会拍下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络,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汇集这些吐槽照片的网络页面。这些无关痛痒的巧妙“出丑”也为品牌赢得了更多曝光和喜爱。
虽然“出丑效应”运用领域颇广,但其本质上还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应该建立在自身足够优秀的基础上适度运用。比如一名老师想要更具人格魅力,首先应该提高的是教学能力,一个演员想要更受欢迎,究其根本还是需要过硬的作品。完美主义者可以适当地宽恕自己,因为偶尔“出丑”会更可爱;而能力不足者需要先提高自身能力,不然就是真的出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