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九十六)——只当“亲爱的阿姨”,别当“完美的继母”
采访时间:2023年2月23日
采访地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周洁
案例摘要:了解重组家庭的亲子关系难题及学习如何应对
高先生和陈女士恋爱了,两颗在上一段婚姻中被伤透的心紧紧相拥,渴望在下一段婚姻中得到治愈,但拖家带口的爱情能幸福久久吗?结还是不结,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基于理想化设定的《家有儿女》向我们展现了重组家庭幸福的天花板,那么最近的热播剧《耀眼的你啊》则让我们看到了重组家庭的一地鸡毛。纵然现实中没有童话故事中千里送毒苹果的恶毒继母,但两个创伤家庭再度融合的设定本身就存在着极高的难度系数。
“感觉不会再爱了”
爱过才会不甘心,伤过才更小心翼翼,一个猛子扎进爱河中的时候并不知道,原来爱河也会让人感到窒息。理想的婚姻与混乱的现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经历过失败的婚姻,体验过信任的崩塌,很多人在建立新的婚姻关系时,难免更容易带有敏感、谨慎、猜疑和试探:“他会不会和前妻纠缠不休?会不会拿我们的共同财产补贴他的孩子?”“她是真心对我吗?还是只想让我帮她一起养孩子?”长久的婚姻需要满怀信念彼此信任,而这正是重组家庭所稀缺的东西。
“没有皇位但有战争”
孩子在重组家庭中的位置略显尴尬,因为继父母的爱情中他们从来不是主角。无辜的爱情结晶没有选择的自由,家还是那个家,只是突然被换了爸爸或者妈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对此一知半解但深以为然的父母开始为各自的孩子谋划前程的时候,新的战争便打响了。小到餐桌上一个鸡腿的分配,大到家庭收入的使用,甚至固定资产的归属,双方费尽心思,丝毫不敢懈怠。本该是一条战线上的夫妻,为了孩子站到了对立面,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对彼此充满敌意,矛盾愈演愈烈。
意识到孩子是重组家庭是否能幸福的关键所在,高先生和陈女士决定为爱排除万难,先处理好各自的家庭问题:包括与前任伴侣达成“和解”,维护孩子心中父母的良好形象;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减少孩子的心理不适;保持独立的自我,为各自的生活留有余地;建立一系列的家庭规则,减少矛盾的产生等等。
处理完自己的家庭问题后,高先生和陈女士又陷入了沉思,作为继父(母),怎么做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呢?
1.允许孩子慢慢接纳:继父母从相识相知到恋爱结婚,经历过自然的过程,但对孩子来说,继父(母)只是外来的陌生人,是突然出现的入侵者,很容易产生认同困难。从心理学上说,没有人能够背叛父母,如果强硬地要求孩子立刻接纳继父(母),或忘记自己的亲生父母,会让孩子陷入强烈的心理冲突之中。允许孩子只有一个爸爸妈妈,做好自己“亲爱的叔叔阿姨”,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2.不要试图做“完美继母”:客体心理学家克莱因对母亲的建议是“good enough”,国内心理学家曾奇峰则将之翻译为“60分父母即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妈妈”,当然也不会存在“完美的继母”,用力过猛则显疏远,忍气吞声则显虚伪,厚此薄彼收买不了人心,甚至还会引起双方孩子的怨气。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真我暴露”基础上的,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3.不要和不在孩子身边的亲生父母竞争:不要以为只有做的比亲生父母好,才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关系,这种隐藏在言行之下的比较,往往更容易伤害继子女的心,引起对方的敌意:“他是想证明比我的爸爸更好吗?”“她是想取代我的妈妈吗?”《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最好的重组家庭就是要确保每个人在家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找准定位,尽到自己作为继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就可以。
4.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从父母离异时被迫跟随一方生活,到被迫进入重组家庭,被迫接受新的家庭成员,孩子的自主权一路被削弱,积累了强烈的被尊重的需求。作为继父(母),需要尊重孩子与伴侣的关系,在某些场合适当地离开,留下空间让孩子感受亲生父母的爱,减少心理落差感。同时,也可以积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自然而平等地相处,做孩子的朋友,慢慢拉近距离。
5.不要吝啬你的爱意:很多人认为重组家庭的孩子自私,其实他们是缺少安全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家庭氛围是影响12-19岁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需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从一个开放的、温暖的家庭环境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人性自然是自私的,但如果继父(母)愿意对抗本能,跨越血缘去释放善意,爱屋及乌去表达爱意,那么归属感与安全感也会在新的家庭中一点一滴沉淀。
生命本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赋予它价值;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本身就存在幸福,除非你赋予它幸福。或许坎坷,但我们仍相信爱可以融化坚冰,也可以跨越血缘,重组家庭的每一个人就像一块不完整的拼图,终有一天会找到完整的幸福。